投资是一场哲学指导的心理游戏

青泽10年前的一本《十年一梦》在对于里费默之死的思考中戛然而止,10年后的一本《澄明之境》将思想层次顺势延伸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其中便包括了对投资哲学和投资信仰的深刻反思。

投资哲学的基础性作用

投资哲学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是整个投资体系建立的根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的划分决定了未来投资的原则和路径截然不同。康德认为世界是不可认知的,世界通过人的思维得到呈现,但却并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青泽采纳了康德的观点,发展成了适合自己的投资哲学体系。
  他认为市场没有固定的运动模式,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投资者通过特定的市场理论、价格模型、交易系统去观察理解市场,确定市场运动状态和价格变化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要有前瞻性,预先在头脑中设定好投资框架,而且这种框架是唯一的、不变的,这便是青泽反复强调的“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市场观察和交易”,正所谓“以静制动”。在这种体系下,当行情符合投资框架时,依照框架追随市场,不符合框架时,则不动或退场。整个体系标准明确,善于进退,但操作起来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投资标准的建立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沉淀和广阔的全局视野。 但倘若青泽认为世界是可认知的,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片天地。世界具有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股票市场同样具有固定的运动模式,投资者需要不断去探寻这种规律。投资框架不是在事先构建好,而是在日常投资经历中逐步摸索和建立起来,也就是“通过市场观察和交易总结出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正所谓“以动制静”。 这个过程中判断标准也会根据对市场的认识程度而不断发展完善,这种修正虽然具有一定滞后性,但准确度会不断提升,最终更加接近市场运动规律。在这种体系下,当市场符合投资框架时,依照框架追随市场,不符合框架时,则修正投资框架。简单来说,这种模式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早期投资者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有利于发掘更多投资机会,但是需要不断地修正,时间精力要求比较高。 对比起来,这两种对于世界认知的态度对于未来的投资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但是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尽管在本质上有着区别,在过程中却是有着一致的部分,两者都有着相似的学习成长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的我,却可以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中得到启示的原因。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汇集各种大行情,总结出大体模式,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然而在青泽的《十年一梦》、《澄明之境》以及逍遥刘强的《期货大作手风云录》中,体现的都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观点,包括历史上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引力波等,其实都是一种前瞻性的假设和推理。在某种意义上,“不可知论”打败了“可知论”,也许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这种以静代动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能让自己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才能够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死,才能够达到澄明之境吧!

投资信仰的力量

在确立了自身的交易哲学后,再逐步建立起投资的理论和具体的策略方法,三者构成了完整了投资逻辑框架,对框架的绝对信任便构成了投资的信仰。知行不合一的原因在于行为容易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仓位比例、市场波动、资产状况、市场观点等等,本质上还是对于自身投资框架缺乏信任的表现。投资信仰是从千万次的实战中统觉出的对自己交易系统的信任感,能带来稳定的支撑力量和心理的安稳感受,是弥补人性弱点的很好方式。因此如果能够真正形成自身投资信仰,便能不考虑一切个人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澄明之境的状态。 但要做到绝对信任实在太难了,行情的追随需要相应的心理能量,人性的弱点总会左右到我们的判断,而不能绝对信任就意味着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交易是用哲学指导的围绕概率进行的以金钱表达的心理游戏。”在这场暴露人性弱点的心理游戏中,把自己的投资体系完整执行起来是多么困难。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不单单在于能够总结和构建出完整实用的投资框架体系,还要能够对自己的投资体系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说,投资是一场哲学指导的心理游戏。